歐洲創新能力創新低 長期競爭力堪憂
發布時間:2014-12-25 來源:一財網
原標題:歐洲創新能力創歷史最低紀錄 長期競爭力堪憂
新出爐的2014年《世界知識產權指標》報告再次為歐洲敲響警鐘:2013年,全球注冊專利中32.1%來自中國,美國占22.3%,歐洲只有5.8%,創下歷史最低記錄。
撰寫該年度報告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認為,全球知識產權申請的趨勢,亦反映全球經濟趨勢,其中知識產權申請量和國家和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變動之間有相關性:中國和美國的知識產權申請量增長依然強勁,而歐洲和日本則出現下滑。
一位在德國進行并購工作達二十年的會計事務所合伙人(德國KPMG 王瑋總監)對《第一財經日報》不無憂慮的表示,美國,歐洲(主要是西歐)與日本是曾長期壟斷世界創新能力的力量,但現在的歐洲就是在吃老本。
歐洲創新能力創新低
2013年,全世界專利申請達到257萬件,比2012年高出9%。在其中,中國占整體申請量三分之一左右,排名第一,排名在后面的是美日兩國,而曾經作為知識產權壟斷三方(美日歐)之一的歐洲卻僅占申請量的5.8%。
在增量上,中國專利申請數量增加了26.4%,美國專利申請數量增加了5.1%,而日本與歐洲呈下降趨勢,其中日本申請數量下降了4.2%,歐洲下降了0.4%。
在歐洲內部,只有德國排進了全球專利申請量份額的前五名,其他國家例如法國和意大利,其份額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持續縮減。
在細分之下可以看得更明顯:專利申請可以分為國家或地區的居民申請以及非居民類申請兩類。在歐盟的情況下,只有三分之一的專利申請是真正來自于歐盟各成員國的。令歐洲人倍感尷尬的是,在2013年歐盟境內申請專利最多的公司是韓國的三星:他們一共在歐盟專利辦公室(EPO)申請了2800個專利。
歐洲并非是創意與創新的沙漠之地。在2010年之前的十年間,投資者都需求在彼時世界上最大的三個市場(美國,歐盟與日本)上申請專利保護,這三個國家和地區基本上各占全球每年專利申請的30%,然而這種壟斷在2011年之后迅速的被中國打破了。
歐債危機之后,由于賬面缺乏流動性,德國近些年來許多行業指標性企業被美國或者中國收購,而新的創新在產品轉化方面還并不突出,上述德國會計事務所合伙人對記者表示,而且德國國內對于一件事情都有共識:新一波的信息浪潮中,全球性信息通訊類企業基本上沒有德國企業身影,以德國人的能力,沒有出現Google,Facebook,也沒有出現華為,這是相當令德國人深思的。
他并認為,德國乃至歐洲精英界現在對一個問題在進行辯論,即國家是否應該主導投資方向。一個高科技領域,是否需要政府在初期進行資金支持。在歐債危機過后,歐洲銀行和企業的流動性依然疲軟,企業很難使用大筆預算進行研究與發展的投入,銀行也不支持高風險的高科技研發類公司。
在這方面,一個突出的例子是在石墨烯的研發方面。石墨晶體薄膜的厚度只有0.335納米,把20萬片薄膜疊加到一起,也只有一根頭發絲那么厚,是一種良好道題,非常適合用來制造透明觸控屏幕、光板,以及超級強壯的飛機翼等等。2004年,這一材料實際上是在英國曼徹斯特的一個實驗室中發現的,但是英國對此的應用僅占全球的1%,亞洲公司在石墨烯相關的專利申請方面卻站到了三分之二,僅僅三星就申請了石墨烯相關的600份專利申請。意識到上述問題的英國政府在2014年決定向石墨烯研發追加更多投資。
在德國方面,默克爾也在力推其出4.0工業革命,呼吁經濟數字化應成為首要議程,希望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經濟增長。不過這一倡議目前在德國也遭遇到不少阻力,因數字化對對低收入和低質量的工作是嚴重威脅,民調顯示只有15%的歐盟青年人認為新技術能帶來新工作。
歐盟申請專利遭遇歐式官僚主義
由于歐債危機影響,近年來歐洲大部分國家的研發經費有所縮減,以英國為例,從2001年至今,其研發經費占GDP比已經下降了14%。不過歐洲的歐式官僚主義和歐盟內缺乏一個統一的“歐盟專利(EU patent)”也對在歐盟區內申請專利過程中,起著阻力作用。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所作出的調查數據,在歐盟登記一個專利,要花4萬美元,這是在美國登記專利的100倍。
與此同時,盡管歐盟存在著同一市場,關稅和貨幣,卻始終缺乏一個統一的歐盟專利。通常,一個專利可以在6-8個國家中使用,這種12年中要花費大概3萬到4萬歐元,而這只是簡單的財政負擔,官僚主義還在后面:由于歐盟成員國各國內沒有統一的專利標準,通常在申請途中,一個公司需要在各國拿到不同的批準,并作出無數次翻譯文書時,才能得到這種在多國同時使用的專利。
歐洲專利辦公室一直致力于推動一個統一的歐盟專利,并稱最早在2015年就可以發出第一件歐盟專利,不過業界對此承諾并不持樂觀態度。
(責任編輯:刁曉爽)
——桂林市持衡專利商標事務所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