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著協如何讓權利人利益最大化?
近年來,“谷歌版權門”“百度文庫版權事件”“蘋果網上應用商店侵權”等事件在社會引起很大反響。在這一件件網絡版權維權事件背后,都離不開一個年輕的機構——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下稱文著協)。這個機構成立僅僅4年,除了活躍在重大版權維權事件中,它在為作家分配稿酬、為出版社解決授權,為數字版權創造效益等方面,都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此,記者專訪了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總干事張洪波。
稿酬分配贏得會員信賴
作為文字著作權人的代表,張洪波表示,會員是協會生存之本。目前,文著協會員7000多人,會員授權作品3萬多件(部)。目前,文著協已經建立多種渠道與會員聯系,除了電子郵件和簡報,文著協于2011年初開通了中國移動“企信通”業務(手機短信平臺),通過手機短信,加強與會員的溝通,使協會工作更加高效、透明和人性化。
文著協是向著作權人轉付報刊轉載和教科書“法定許可”使用費的法定機構。4年來,文著協共向作者轉付報刊和教材稿酬超過500多萬元,涉及文章近萬篇,惠及作者超6000人次,如著名作家或其繼承人——巴金、茅盾、郭沫若、老舍、曹禺、錢鐘書、冰心、汪曾祺、孫犁、臧克家等。同時,文著協還與余光中、席慕容、劉墉、張曉風、尤今、管家琪等數十位海外華文作家保持經常聯系,并向其分配教科書和匯編作品稿費多筆。 目前,與協會簽訂“法定許可”使用費轉付協議的報刊社有《意林》《知音》《特別關注》以及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等200多家文摘類報刊。
匯編作品要獲得作者的一一授權,一直是出版實務中的難題。為此,文著協利用自身較為龐大的作者資源和海內外出版社資源,積極提供版權代理服務和出版策劃服務。4年來,文著協為高等教育、中國青年、春風文藝、河北教育、譯林、天天、紅旗、人民郵電、機械工業、電子工業等近百家出版單位,解決了300余種匯編作品的作家授權問題。既維護了著作權人的合法權利,也保證了圖書的順利出版,獲得作者和出版界的認可。如圖書《舌尖上的中國》《曹文軒摯愛文學經典》《好故事勝過好老師系列》《青年文摘》系列圖書等均由協會代理解決眾多作家授權。
此外,文著協還利用海外渠道優勢,向我國香港、臺灣地區和英國、法國、日本、新加坡、韓國、俄羅斯等地輸出版權近百項,積極推動中國作家作品“走出去”。
數字版權為作家帶來收益
為適應數字化時代的產業發展需要,文著協專門成立電子書業務部,積極與中國移動浙江閱讀基地、亞馬遜中國、中文在線、多看科技等數字新媒體接觸,探索數字版權合作模式。經過大半年的運營,文著協通過數字新媒體平臺推廣會員作品,實現手機閱讀的第一筆數字版權收入100多萬元,近期已經開始向會員發放。據了解,文著協已經向汪曾祺、葉圣陶、陳伯吹、呂叔湘、樊發稼、吳伯簫、夏衍、柯靈、彭緒洛、葉延濱、楊武能、葉廷芳、滕毓旭等會員發放了數字版權稿酬。不少會員在收到數字版權稿酬后,都頗感意外,甚至致信表示感謝。
一種電子圖書可以向多家數字出版平臺授權,獲得多種數字版權收益。這已成為協會為會員推廣作品,為產業界提供正版版權資源授權的主要方之一。張洪波介紹,文著協采取將會員數字版權“一攬子”授權的方式,與有關數字出版企業談判合作,免除了每個會員與數字出版企業談判的繁重法律勞動,大大降低了數字出版企業獲得數字版權的授權成本,而且收益往往高于個體談判結果,提高了會員的數字版權收益比例,數字版權收益將成為會員版權收入的新的增長點。這也充分體現了集體管理組織在解決數字版權授權方面的優勢。(知識產權報 記者 劉仁)
13-07-09
——桂林市持衡專利商標事務所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