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遇阻陷入"休眠"——專利不是少數人的"專利"
發布時間:2012-12-06 來源:北京晨報
摘要: 在專利周期間,記者調查發現,專利意識在不少發明人心中生根,但有大量專利推廣遇阻,陷入“休眠”。
專利是不分大小的,在申請專利和發明創造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昨天,第六屆中國專利周落下帷幕,本屆專利周以“專利保護創新、智慧改變生活”為主題。在一周時間里,各地同時舉行宣傳活動,向公眾宣告,我們隨時都在使用專利,也都有機會創造專利。專利應該受到保護,也要更好地推廣。在專利周期間,記者調查發現,專利意識在不少發明人心中生根,但有大量專利推廣遇阻,陷入“休眠”。
發明故事
初試牛刀 高中生手繪花鞋月賺數千
昨天,天氣極寒,80后女孩兒宋玲紫照例在12點左右起床。收拾停當后,頂風趕到自己西四環外的工作室,開始新一天的設計師兼淘寶店主的工作。這一下就要忙到次日凌晨一二點鐘。她是一個習慣于黑白顛倒的女孩兒。
在宋玲紫的工作室里,珍藏著一頂“熊貓頭”樣式的帽子。在過去的幾年里,這款帽子曾一度在西單等時尚街區閃現。那是宋玲紫的驕傲,她給這款帽子起名叫“玲紫貓”,并于2011年為它申請了外觀設計專利。
2011年以前,宋玲紫沒想到要為自己的信手涂鴉之作申請專利。她從小學習繪畫,喜歡看動畫片,看到的卡通形象都能活靈活現地畫出來。2002年,宋玲紫上高一,她在自己新買的白布鞋上畫滿了圖案,然后穿著這雙鞋到西單逛街。就是這雙“怪異”的花鞋吸引了一些店家的注意,他們和宋玲紫商量,要把她畫的鞋擺到貨架上試賣。
宋玲紫說,10年以前,北京還很少見到“手繪鞋”,因此她畫出來的鞋很受歡迎。那時一雙鞋賣120元,她能分到60元。宋玲紫回憶,生意好時,她每月能賺兩三千元,絕對是班里的“有錢人”。“我的作品能夠被人認可,還能掙錢,心里特別高興。”
2005年就讀大學的宋玲紫選擇了動畫專業,同時兼修服裝設計。她已經決定要把自己的愛好變成未來的事業了。同一年,宋玲紫的小店也在網上開張了。
雖然“玲紫貓”給她帶來了豐厚的回報,但很快,她在市面上看到了“玲紫貓”的復制品。“我的貨就是創意,不是發明,別人看一眼就能模仿。”宋玲紫開始琢磨給“玲紫貓”貼上“護身符”。于是,2011年,她在多方咨詢之后,在專利代理人的幫助下,取得了自己的第一個外觀設計專利。隨后,南鑼鼓巷一家侵權商戶被宋玲紫舉報至市知識產權局,并得到處理。
宋玲紫沒想到,剛剛接觸專利的自己,竟然成了80后一代創業者的代表。市知識產權局領導將她請到辦公室,詢問對專利保護的建議,南鑼鼓巷還就此設立了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工作站。
“對絕大多數老百姓來說,專利還很陌生。”宋玲紫說,在她的圈子里,有不少做設計的朋友,就是因為不了解專利,自己的作品經常被別人抄襲。但目前有一個問題,就是申請專利的門檻對一些個體申請人來說相對較高。“我辦理一項專利就花了幾千元,這是很多個體經營者一項不小的負擔。”
技高一籌 副總裁“掐掉”畫面的尾巴
李先生是一位電影發燒友,他甚至在自己家中設置了一間小型放映室。高配置的電腦、寬大的液晶顯示器,當然還少不了昂貴的音響。看電影是一種享受,李先生樂在其中。
不過,在觀看影片時,有時會出現一種畫面“拖尾”現象,讓李先生感到很是不爽。“影片里人物一動起來,手腳后面有時會有一條痕跡,就像長了尾巴。”李先生開始以為是電腦主機問題,后來經人指點,找到“病根”在顯示器上。他在朋友的建議下換了一臺高分辨率的品牌顯示器。“拖尾”現象幾乎消失了。
市民王先生也遇到幾乎同樣的問題,他不是電影發燒友,只想看上清晰的電視節目。王先生最近很是郁悶,新買的42英寸液晶電視屏幕存在“拖尾”現象,多次找廠商售后解決此事卻依然無果。售后人員解釋說是信號源的問題,安裝有線電視后就會改善。然而,王先生裝好有線電視后“拖尾”現象依然嚴重。無奈之下,只能聯系廠家退換。
剛剛榮獲第十四屆中國專利金獎的一項技術是此現象的解決方案之一,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發明人高文寶表示,已經將一種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的驅動裝置應用于自產的顯示產品中。可以有效改善畫面顯示拖尾現象。據發明人介紹,獲獎專利技術主要是通過液晶顯示周邊電路設計,也就是采用現在流行的GOA(Gate on Array)類似的驅動技術來降低顯示圖像在運動中的拖尾現象,提高動態清晰度。采用該技術的顯示產品,無論是播放體育節目、動作電影,還是宏大的動作場面,基本都能滿足高畫質的要求。
發明人坦言,雖然這種驅動裝置已經在自己企業的產品中應用,但是一項技術從創意到實用化還要經歷很艱難的歷程。如果沒有大型企業的支持,投入資源進行研發和測試,要真正進行成果轉化應用并不容易。“我所在的企業,每年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目前可使用專利超過9000件,今年自主申請專利已超過2000件,其中很多都已經在實際生產中使用。”高文寶認為,雖然人人都有發明專利的機會,但對于個體發明人甚至一些高校院所來說,實現專利的轉化應用還是一道難關。
疫不能容 研究員打贏“生豬保衛戰”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都市里出現了不少“食肉族”,一日三餐不可無肉。這里的“肉”以豬肉居首。在很多時候,豬肉的供應情況直接影響著物價變化,甚至社會的和諧穩定。中國自古有“豬糧安天下”的俗語,可見豬肉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對于生豬養殖戶來說,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發生疫病。一旦發生疫病,眼看即將出欄的肥豬成批死亡,造成沉重的損失,往往血本無歸。大規模的疫病發生時,市場上的豬肉供應也必然受到影響。
很多市民朋友在餐桌上大快朵頤時,也許不會想到,一場場“生豬保衛戰”正在上演。在這些戰役里,擔綱主角的就是用于防治豬病的疫苗。
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獸醫診斷室田克恭研究員是一位豬病防控專家。2011年,“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疫苗、制備方法及應用”獲得第13屆中國專利金獎,田克恭是主要發明人。
“每次疫苗研制都像上火線。”昨天,出差在外的田克恭在電話里回憶起那場為他的團隊贏得中國專利金獎的戰役。2006年,一場病因不明的豬“高熱病”迅速在全國蔓延。據新聞報道,當年國內豬“高熱病”發病生豬達379.8萬頭,死亡99.2萬頭。“這種病發病急、傳播快、死亡率高,是一場艱難的攻堅戰。”
一連數日,田克恭和同事們取消休假,晝夜奮戰。他們深入一線調查采樣,從病豬死豬身上采集樣品,在實驗室里進行分離鑒定。“必須確定病因,才能對癥下藥。”2006年9月,戰役終于出現轉機。田克恭發現豬“高熱病”的原發病原是國內外首次出現的豬藍耳病病毒變異株。
為有效控制疫情,田克恭帶領他的研究團隊及時攻關,成功研制出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滅活疫苗。農業部獸藥評審中心組織專家對該疫苗進行了快速評審,認為該制品安全有效、質量可控,可作為緊急防疫用品生產和使用。隨后研發出來的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弱毒活疫苗產品,同滅活疫苗配合使用,對有效控制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情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農業部統計,在以強制免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苗為主的綜合防控措施實施后,2007年,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發病率和死亡率較2006年下降90%。2008年的疫點數和發病頭數又比2007年下降97%和98%。2008年,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范圍顯著縮小,暴發流行趨勢已得到根本遏制;2009年之后,該病已呈零星散發。一場生豬保衛戰勝利了,豬肉供應得到保障。
轉化難題 企業不要 個人發明成“棄兒”
對于專利轉化難的問題,發明人李勇(化名)深有體會。“對個人來說,專利申請不難,難在推廣。”
李勇畢業于北京一所理科大學,2009年,他設計了一種用電開關。“那個專利簡單說,就是多個開關同時控制一個電器。比如用四個開關來控制一盞燈,按動任何一個開關都能開燈或關燈。”
李勇開始覺得自己的小發明很巧妙,準備申請專利。可自己對專利申請程序一無所知,就找了一家代理機構。專利代理人員提了很多問題,從這項專利的技術到應用、從實物的外形到制造等,李勇好不容易說清楚了,代理人員才答應受理他的專利申請。
“后來專利申請成功了,收到專利的批準文件和專利證書時候我特別興奮,心氣兒可足了。”李勇想盡快把專利推廣出去,沒想到推廣之路并不好走。
在專利申報成功后,李勇收到很多來聯系專利推廣的信件,其中大多要先交不少的手續費,讓人感到不踏實。“現在一聽先交錢總有一種騙人的感覺。”李勇回憶,一個自稱是廣東的專利推廣機構,做好了專利推廣實施需要的項目書,要求他盡快用外文翻譯項目書,也指明了可以聯系的翻譯單位,還提到他們聯系的單位可以出高價購買專利。李勇想先通過電話和對方談談,哪知在電話里總是說不明白。隨后他給對方所說的幾家單位郵寄材料,可信件都被退了回來。這讓他還懷疑對方只是一個皮包公司,還是要套他的代理費,于是斷絕了聯系。隨后一家知名電器企業與李勇取得聯系,但很快對方又表示不需要了。電話里這家企業的業務員告訴李勇,市場上已經有類似的開關了,所以也就不需要他的專利了。
后來,李勇在兩年內又聯系了多家企業,可都是無功而返。最后,李勇的這個小發明只安裝在了個別朋友家,遠遠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效應。
專家解讀
專利推廣制約多 慎言無用須摸索
專利不是一拍腦袋就有
12月4日中午,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一個堆滿書籍的辦公室里,中國發明協會名譽副理事長、發明家張開遜教授悠悠地呷了一口茶。“我只談三點,事不過三嘛。”
年過七旬的張開遜語速平緩,面帶微笑。他說,專利是通過文獻來呈現于社會的。任何專利都是由專利文獻來記錄和表達的。專利有三個屬性,即科學屬性、經濟屬性和法律屬性。
關于科學屬性,即作為一項技術,要具有新穎性、先進性,和同類已有技術相比具有實質性的優點。張開遜表示,要申請專利,需要對物質世界比較了解,要對專利所屬領域比較了解。“專利不是靈機一動,一拍腦袋就能產生的。”
專利第二個特征是經濟屬性。張開遜強調,專利不是保密、獨占,而是公開的,是社會和發明人的一種契約。“你同意把你的知識公開,讓社會使用,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社會也要給予發明人報酬。”
第三,專利文獻也是一個法律文獻,具有法律屬性。
實際不需要就造成浪費
談完專利的三個屬性,這位與發明專利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學界泰斗便收不住話題了。張開遜也對專利申請人提出建議。他表示,專利應該是一種解決實際問題的新方案,申請專利一定要考慮這個專利能否促進產業發展,同時為專利人帶來應有的經濟效益。“發明人覺得專利很好,但實際并不需要,就造成了浪費。”
張開遜特別強調,老百姓一直感覺專利很神秘,這說明宣傳普及還不到位。“我們身邊用的東西可能每一件都曾經申請過發明專利。只不過專利是有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專利保障是有期限的,一般不超過20年,有的專利可能過期了。”
張開遜也指出,按照國際知識產權組織的定義,專利是解決技術問題的新方法。因此專利是不分大小的,在申請專利和發明創造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檢索我們的專利時會發現,專利擁有人涵蓋了很多領域,每一個人都有創造專利的機會。”
不能輕易指責專利無用
張開遜說,中國現在已經成為制造大國,他去國外考察發現,很多種高檔產品都是中國制造,但我們在國內卻看不到。這是因為這項技術申請了專利,不對國內開放。最終收益分配時,中國企業作為制造者僅能得到很少一部分報酬,專利擁有者獲利可能十倍于我們。因此可見,擁有知識產權,運用知識產權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要從制造大國向智慧大國轉變。”
對于專利轉化問題,張開遜認為,一項專利真正能夠產生效益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很多環節不是專利發明人能夠把握的。因此不能輕易指責一個發明家的專利無用,因為專利要推廣使用會受到社會方方面面的制約,世界各國都面臨專利推廣難的問題。政府相關部門在制定知識產權戰略和政策時,也要不斷摸索促進專利發展的辦法。
部門行動
將侵權糾紛扼殺在搖籃里
據市知識產權局介紹,2000年,北京市出臺《北京市專利申請資助金管理暫行辦法》,每年市財政拿出3000萬元對專利申請人進行資助,用以鼓勵發明創造,提高北京市專利申請的數量和質量。
2007年,出臺《北京市發明專利獎勵辦法》,設立“北京市發明專利獎”,評選表彰在北京市行政區域內具有重大經濟社會效益的發明專利。這些政策的出臺有效地提升了企業、科研院所和個人研發和專利申請的熱情。
在《2011年全國專利實力狀況報告》中,北京市專利運用指數位列榜眼。作為專利運用的重要指標,2011年,北京市專利技術合同共成交1169項,占全國專利技術合同成交總量5565項的21%。
另外,本市還建立了大型商場專利動態監控系統,積極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預防體系。在展會執法方面,遵循“事前進行預防宣傳,事中全程介入,事后深入總結經驗”,將侵權糾紛扼殺在搖籃里。
多年來,市知識產權局還加強指導區縣建立知識產權管理機構,政策支持涉及專利申請、轉化、專業服務、質押融資等方向。
相關鏈接
國外趣味發明專用舊電池的燈
“舊電池之家”LED燈,殘余電量不多的舊電池被塞進這個燈底座之后,它們的能量就可以讓這盞燈釋放足夠的光芒照亮黑夜。既美觀環保,又有創意。
自動折疊的DVD
折紙手機和DVD播放器是根據折紙藝術命名的。設計師們將折紙技術應用到使用了電子紙的設備上面。折紙DVD播放器是一個袖珍型的概念播放器,可以自動延展和折疊。
跟蹤小孩的手鐲
有了這款時尚“手鐲”,父母可通過3G技術以及GPS接收器、天線和SIM卡來確定孩子的方位。設計這款手鐲的是意大利的一個學生,這種設計對孩子和家長都很有吸引力。
——桂林市持衡專利商標事務所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