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力普:實施知識產權制度是一種革命
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切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十八大代表、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表示,《著作權法》正在修改中,未來銷售盜版光盤處罰門檻將大幅降低,“過去銷售600張盜版光盤才判刑,以后銷售一張兩張就會判刑”。
這些年來,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狀況雖然有所改善,但西方國家對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指責并未稍減,且有更為嚴苛的趨勢。如何應對這種指責,如何進一步推進中國的知識產權事業發展,《中國新聞周刊》就此對十八大代表、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進行了專訪。
知識產權也需要科學發展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目前的知識產權保護狀況,處在一個什么樣的水平和階段?
田力普:如果用一句話來評價當前的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狀況,我可以說,這是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近十年來,知識產權制度進入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中共的十六大報告是一個標志,因為知識產權這個概念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十六大報告提出“完善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是一個突破性的標志。2003年,國家知識產權局開始醞釀制定國家知識產權戰略。200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知識產權保護,這也是前所未有的。2007年,中共的十七大報告再次寫了一句話“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從十六大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到十七大成為實施知識產權戰略,這是向前跨進了一大步。因為戰略是一個更高的、國家層面的整體謀劃。這次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切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實際上是總結了十年來國家實施知識產權制度,發展知識產權事業的經驗,讓它和科學發展觀能夠密切的結合,我們稱之為知識產權的科學發展。
中國新聞周刊:從完善制度到實施戰略再到保護,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田力普:最大的挑戰是知識產權保護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并且很難一蹴而就。長期性,表現在我國實行知識產權制度時間太短,只有不到三十年的時間。我們的創新能力,發明創造的活力,還有待進一步發揮,這是需要時間積累的。這次在十八大小組會議發言里,我也談到這個問題,就是我們確實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如載人航天、海洋深潛等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但是站在歷史的高度看,就會更加冷靜。載人航天在美國、前蘇聯都是上世紀60年代就有的成果;高速鐵路,實際上國外在上世紀60年代末就已投入運行。我們首創性的發明,能夠影響人類進程的重大原創性的發明創造,在當代幾乎還沒有產生。另一個長期性是指全社會的創新文化的培育,養成良好的知識產權意識還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從改革開放到現在,可以說是一代人的事情,也可以從數據上看出我國已是知識產權大國,但還不是知識產權強國,領先于全球的發明創造基本還未出現,目前大量的創新還只是改進型的發明。
中國新聞周刊:如何評價這種現狀?
田力普:我認為有改進比沒有改進好,更比仿冒好。這是起步,這個階段不能躍過去。所以說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說的長期性不僅是保護,而是整個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管理等等,這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中央提出在2020年中國要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這在十八大報告里又進一步做了明確。那現在我們是什么狀況呢?很顯然,不是創新型國家。我在十八大小組發言中做了一個描述,說我國現階段是一個具有初級創新能力的并且發展勢頭強勁的模仿型國家。后來我們小組里的人覺得“模仿”這個詞不好聽,可以改成“學習”“跟蹤”之類的,但現實就是這樣。
實施知識產權制度是一種革命
中國新聞周刊:我們30年前還沒有知識產權的說法。現在提創新型國家,這是一個巨大的轉型嗎?
田力普:所以我經常把改革開放以來實施知識產權制度描述成一種革命,對人的思想的革命,它顛覆了國人的意識。我們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博大精深,但欠缺創新精神。你瞧現在山寨文化在某些情況下反倒成了一種被欣賞的文化了。中國的傳統不排斥模仿,這種文化根深蒂固。原來大家認為知識是可以自由傳播的,是應該無償被使用的,不能講錢。但是現在的知識產權制度要讓大家明白,這些知識是有償的,是一種財產,需要被尊重保護。這些觀念改變起來不易。
中國新聞周刊:從保護角度說,你們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田力普:2010年10月到2011年6月,在全國范圍集中開展為期9個月的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專項行動,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進行集中打擊,有效遏制了侵犯知識產權的違法犯罪行為,取得顯著成效。在專項行動期間,各級知識產權行政執法部門共立案15.6萬件,涉案金額34.3億元,搗毀窩點9135個,查處了一批侵犯知識產權、制假售假大案要案。另一方面,國家知識產權局也在積極探索建立知識產權保護長效機制。如國家知識產權局在廣東中山建立了全國第一家專門針對單一行業設立的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構建快速審查、快速確權、快速維權工作機制,探索以知識產權推動區域核心競爭力提升的路徑。同時,進一步加強了專利行政執法能力建設和制度建設,不斷完善專利行政執法協作機制,有效增進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有效銜接等工作。
中國新聞周刊:這些工作在推進,但似乎西方國家的指責更加嚴苛?
田力普:這里面包括幾個方面。首先是知識產權被政治化了,有些國家聲稱我們對他們音像制品的盜版讓他們損失了多少億,我們姑且不說這個數字,因為這個需要雙方共同來商榷。但我算了筆賬,他們就不得不承認了。第一,我國是全球支付專利使用費、商標費、版權費等知識產權費用最多的國家之一。這一大塊費用每年大概要花費至少1000億美元,那些對我國的指責就顯得毫無道理可言。再比如我們的高鐵,很少人知道高鐵的部分核心技術其實是引進的,也花了一大筆錢。雖然國外總是說我們用了他們的技術,但是至今沒有發生一件關于高鐵的中外知識產權糾紛。為什么?因為我們是按照規則付費合法使用的。
知識產權是不可分割的
中國新聞周刊:目前在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與管理方面,好像是分屬好幾個部門?
田力普:是的,現在這種按照知識產權的類別分成不同的部門來管理,是歷史形成的,有它的合理性,但越來越有問題。我們現在是市場經濟,市場主體是創新主體,是知識產權創造和運用的主體,也是應該受到保護的對象。對于這個市場主體、創新主體來說,知識產權是一個整體,它不是分割的。比如我有個手機,這個外觀、軟件、品牌分屬在不同機構的話,市場主體的成本就會變高。作為市場主體,他希望政府及執法部門能夠給他提供最快捷、最方便的服務。從這個角度來說,執行知識產權集中管理是被全世界共同認可并采用的。
中國新聞周刊:其他國家的知識產權管理體制是怎樣的?
田力普:三年前我們做了一個調研,發現在全球大概200多個國家及地區中,實行知識產權分散式管理的只有七八個國家。這其中除了中國之外,還有利比亞、沙特阿拉伯、埃及、文萊、蘇丹、朝鮮和埃塞俄比亞。美國、俄羅斯、歐洲的所有國家都是集中管理。
中國新聞周刊:對這種管理體制是否會有一個調整?
田力普:歷史上也曾有過嘗試。國家知識產權局原來叫中國專利局,中共十五大后,新一屆政府實行機構改革,當時就有一種設想,希望能夠把知識產權的主管部門合并。這個改革只完成了一半,把名字改了,就是中國專利局更名為國家知識產權局,負責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三種專利的審查等,實現了“小統一”,但是大統一沒做成。
中國新聞周刊:談知識產權保護,就不能不考慮到社會背景。目前,互聯網的普及,對知識產權保護會有什么樣的影響呢?
田力普:隨著電子信息網絡力量的發展,使得傳統知識產權保護面臨著一個新的挑戰。現在國際上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廢除現有的知識產權,一種是維持現有的知識產權。我的觀點是,在網絡環境下,無論作者還是用戶都要分成兩塊,一塊是開放共享,只要作者愿意無償共享,任何人都可以無償使用。另一塊,就是作者不提供無償共享,則需要傳統的知識產權保護。這兩個群體可以共存。目前在全球來說,著作權的保護難度是最大的。我認為未來的發展方向,便是給上面提到的兩個不同群體都提供相匹配的法律環境。我們一方面要繼續注重對傳統知識產權的保護,保護原創者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現代人們對知識傳播便利性的要求。同時也要鼓勵那些愿意資源共享的創造者們。(轉自 中國新聞周刊 記者/申欣旺 實習生歐陽文浩整理了本文錄音)
2012-11-20
——桂林市持衡專利商標事務所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