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發明“待字閨中”是制度之痛
發布時間:2012-11-12 來源:長江網
摘要: 一項被國家認可的專利發明,6年沒有被轉化為生產力,這是一種科技資源的極大浪費。其發明人的焦慮可想而知,如果任其蔓延,不利于形成科技創新的良好機制。
2006年,宜春一家醫藥生產企業員工艾洪民發明了“二投法繪制透視圖法”,并獲國家發明專利。他是國內甚至國際上首次提出全數字化“組合投影法”繪制透視圖的第一人。這項本該在繪制透視圖領域產生新技術革命的創造發明,在6年后的今天,卻成了無人問津、未能得到廣泛運用的“失寵”物,也令發明人艾洪民扼腕痛惜、一籌莫展。(11月6日《宜春日報·月都早刊》)
一項被國家認可的專利發明,6年沒有被轉化為生產力,這是一種科技資源的極大浪費。其發明人的焦慮可想而知,如果任其蔓延,不利于形成科技創新的良好機制。對此,職能部門不可不察。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不竭動力。我們要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離不開發明創造,在此期間,尤其要重視和保護好廣大發明人的創新熱情,使他們的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對發明人的最大激勵莫過于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很快被運用,能對他人和社會造福。艾洪民經過20年鉆研論證研究出來的“二投法繪制透視圖法”,可以說耗盡了他的青春年華,6年“待字閨中”,對他來講無疑是一種極大的打擊,更為重要的是其中折射出的制度之“痛”更值得我們反思。
我們必須承認,有些發明創造由于市場利潤小,很難受到企業的青睞,但并不代表該項發明的前瞻性和科學價值。在促進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上,政府部門責無旁貸,這樣才不會使科研人員的心血白流。
只有創新的不斷疊加,才能推動更深層次的發明創造。“二投法繪制透視圖法”研究出來后,多年被閑置,說明我們在科研成果轉化工作上存在著嚴重的滯后性,不能適應科技創新的形勢,急需政府部門出臺相關的制度加以規范和完備。
發明專利讓人欣喜,但不能實現轉化令人傷心。解決好這一問題,職能部門還要積極扶持和提供資金保障。
“科學發明就在于應用,為世人造福”。實現發明人的良好愿望需要各方努力,也容不得等待。在這方面要努力形成政府牽線,企業搭臺,個人和企業共同受益的良性機制。這樣,一個創新涌動的環境才會形成。(長江網 郭雙年)
——桂林市持衡專利商標事務所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