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為、中興通訊看我國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發展
10年來,在中國經濟巨輪破浪前進中,注定有這樣兩家企業要成為標桿,他們都是運用知識產權實現轉型升級、引領全球產業發展的典范,他們就是均出自深圳的華為和中興通訊。
大約10年前,當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竇建武來到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興通訊)上海二所接手第一個研究項目的時候,他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會成為獲得中國專利金獎的發明人。直到今天,這件專利依然廣泛應用于中興通訊V3系列設備中,并在3G網絡中得到規模應用。
同樣是獲得中國專利金獎的發明人鄧抄軍,則是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下稱華為)研發團隊中的一員。從2006年起,他研發的“可平滑擴容數據通信系統”在NE5000E路由器中投入商用,產品遠銷全球,被業界譽為“超寬帶時代的網絡基石”,累計為華為實現銷售收入達20億元。
在華為和中興通訊的研發中心里,這樣活躍在創新一線的研發工程師數以萬計。正是憑借著他們數不勝數的自主創新成果,我國通信產業實現了移動通信領域“1G時代瞪眼看,2G時代發力追,3G時代同步走,4G時代領先跑”的市場超越。黨的十六大特別是黨的十七大以來,華為、中興通訊自主研發能力大幅提升,國內外專利申請量屢登榜首,成功躋身全球通信企業的專利產出大戶之列,為民族通信產業贏得聲譽。
一路超越 成就華為
2009年1月27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其網站上發布了2008年全球專利申請情況,并特別強調說:“第一次,有一家中國公司在2008年名列PCT國際專利申請榜榜首”。華為以1737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超過松下和飛利浦,成為PCT國際專利申請第一大戶。“自主知識產權是企業生存的根本。華為由成立之初僅有十幾人的小公司發展成為現在近10萬名員工的全球化公司,這樣的高速成長與華為持續積累核心專利以及堅持自主創新有著密切的聯系。” 華為副總裁、首席法務官宋柳平對此感觸良多。
10年間,華為從一家默默無聞的企業成長為今天的明星企業,成功的秘訣離不開自主知識產權。為確保企業的持續創新,近年來,華為每年將不少于10%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發,并將研發經費的10%投入新技術研發。僅2010年,華為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就達到165.56億元,同比增加24.1%。為完善創新的管理體系,華為建立了強大的知識產權隊伍,目前擁有300多名專門從事知識產權相關工作的技術專家、專利工程師,并制定了《華為科研成果獎勵條例》、《專利獎勵辦法》等一系列創新鼓勵辦法。
通過強有力的投入,華為擁有了大量的創新成果,不僅在國內表現卓越,在國外也引起了極大的關注:2011年,歐洲電信標準研究所公布了LTE標準專利數據統計結果。其中,華為擁有的核心專利數量位居前5名,一舉打破了以往國外跨國公司一統天下的局面。依靠這些創新成果,華為成功進入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日前,由華為參與研發的、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LTE增強型技術方案,已被國際電信聯盟正式審議通過,成為第4代移動通信技術國際標準。
“市場競爭的法寶,就是實施知識產權戰略,這已經成為華為公司的核心戰略。”宋柳平表示,華為十分注重保持參與市場競爭所必須的知識產權能力。2011年1月24日,華為在美國地區法院向摩托羅拉提起訴訟,以阻止摩托羅拉非法轉移華為的知識產權。3個月后,華為和摩托羅拉達成和解。這次維權行為被業界認為是華為在知識產權綜合競爭方面的一次重大勝利。正如那句廣告詞所說,“華為,不僅僅是世界500強”,華為的成功,更是其自主創新魅力的體現。10年間,華為以自主研發為己任,在知識產權競爭激烈的通信行業率先取得技術領先地位。
十年蛻變 蔚然中興
2012年3月5日,對于中興通訊知識產權總監王海波來說是個特殊的日子。當看到“中興通訊憑借2826件PCT國際專利申請一舉超越日本松下(2463件)躍居全球企業國際專利申請量第一位”的消息時,他即興奮又冷靜:“所謂的全球第一并不是我們的目標,這是一個自然的發展結果,對于中興通訊而言,數量不是目標,質量才是核心。”這位在通信領域摸爬滾打十多年的知識產權工作者深深明白,高質量的專利,才是市場競爭的決勝之匙。
25年前,依靠加工電話機來解決200多人生計的中興通訊在別人眼中還只是組裝生產線。如今,許多當年的同行都已經不見蹤影,而中興通訊卻憑借堅實的創新基因走向世界。早在1996年,董事長侯為貴就提交了中興通訊的第1件專利申請。在2005年,知識產權戰略更明確成為公司核心戰略之一。侯為貴堅持認為,自主創新是企業贏得挑戰的根本,知識產權能夠直接創造價值。在決策層領導的重視下,中興通訊加大對技術研發和創新的投入,即使近幾年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仍堅持投入研發,近3年其研發投入總額已超過200億元。
據王海波介紹,近年來,中興通訊成立了擁有200多人的知識產權工作團隊,同時建立了完備的專利申請制度、專利資產評價制度、專利資產運營制度以及知識產權風險評估制度等,持續保護創新成果。正是這樣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使中興通訊連續3年保持國內企業專利申請量領先地位。截至2011年底,中興通訊國內外專利申請已超過4萬件,獲專利權超過1.1萬件,其中90%以上為發明專利,國際專利申請累計近1萬件,覆蓋3G、4G核心技術,重點分布于歐美等發達國家及重要新興市場。
“擁有專利就擁有話語權。”在王海波的眼中,自主創新就是中興通訊打入國際市場的“準入證”。目前,中興通訊與法國電信、西班牙電信、意大利電信等歐美重要運營商在主設備方面都實現了重要合作。中興通訊海外銷售人員對此深有感觸:“隨著專利實力的增強,我們在全球市場的地位和影響力也在發生巨大變化。高質量的專利讓我們在海外市場的拓展中,能夠挺直腰板將實實在在的技術拿出手,從而獲得運營商的信任。”資料顯示,近10年間,中興通訊業務規模整體增長超過10倍,海外業務增長超過20倍,同時,中興的國際市場份額已經超過國內市場,達到了50%-60%。
伴隨著華為和中興通訊的每一次發展步伐,知識產權的創造力優勢始終貫穿其中,成為民族通信產業“走出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要真正實現創新強國,就必須擁有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并在某些關鍵領域有所突破,在全球激烈競爭的環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明確提出,推動企業成為知識產權創造和運用的主體,選擇若干重點技術領域,形成一批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和技術標準。未來,隨著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深入實施,越來越多的企業會以華為、中興通訊為榜樣,將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企業發展核心動力。我國民族通信企業的長足發展,必將引領國內制造業以自主創新“走出去”參與全球競爭,也必將激勵著國內企業為推動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打造穩固的基石,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知識產權報 記者 王璐 實習記者 王宇)
12-11-06
——桂林市持衡專利商標事務所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