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知識產權專家為中國專利體系辯護
2012-10-15 11:02:00 來源:參考消息網
外媒指出,大多數外國觀察人士只注意到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仍需完善的現狀,而忽略了過去20年來所發(fā)生的深刻變化。
新加坡《海峽時報》近日刊發(fā)英國政府知識產權顧問委員會前主席伊恩·哈維的文章稱,中國即將成為一個技術和知識產權的創(chuàng)造大國,今后20年,會有大批中國專利席卷美國和歐洲,這將使得中國能夠統(tǒng)治重要的技術領域。這源于中國對知識產權對于經濟增長根本重要性的認識,同時還有中國人與生俱來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能力。
文章指出,一個有效的知識產權制度包含三個方面:基礎的法律,獲得專利權的費用和質量,保護這一權利的有效性和成本。
從全球標準來看,中國的知識產權法也是高質量的。中國法律賦予外國公司“權利”(專利和商標)的質量、成本和時限與其他國家相比并不差。
賦予外國人的知識產權“權利”一般都質量較高,費用便宜而且及時。20年時限的費用是2萬美元到5萬美元——中國專利的成本是八國集團國家的約十分之一。專利的時限比歐盟和日本短,但比美國稍長。
此外,中國專利權的執(zhí)行比大多數發(fā)達國家都更廉價也更快,但中國各地會有差別——正如在歐洲一樣。最高法院知識產權法庭會進行一些復雜的判決。知識產權權利的執(zhí)行有了很大的改善,專利或商標在中國的司法和行政系統(tǒng)一般都能得到保護執(zhí)行。
與認為外國專利在中國無法得到保護的普遍看法相反,90%外國人在中國打的專利官司都能贏,而在美國這個比例是30%到40%。中國政府似乎很在意大多數未解決的問題,并且會介入解決。
文章認為,大多數(盡管不是所有)西方公司在中國遇到的知識產權“問題”都是出于自身的原因,比如它們沒有像在其他國家那樣在中國申請專利或商標權。
中國領導人看來已經很清楚地認識到知識產權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中所發(fā)揮的作用。他們的行動也表明,中國旨在建立起能被理解和使用的世界級知識產權法律和執(zhí)法體系。
中國的公司和大學認識到,如果他們能發(fā)明下一代的高清電視或手機,他們就能用這些專利設立全球標準。盡管仍存在問題,現在的狀況要比許多外國觀察人士所認為的好得多。
文章稱,對西方企業(yè)來說,中國既是威脅又是機遇。威脅是,它強大的制造業(yè)基礎會帶來更多的自主技術,這對外國企業(yè)是不利的。而機遇在于,這種技術是可以得到的,而且專利保護已經開始變得像任何發(fā)達國家一樣重要。
——桂林市持衡專利商標事務所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