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工作融入我國重大工程建設紀實
“中國創造”支撐國家重大專項
鋪就高速鐵路、發展再生能源、遨游浩瀚太空……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年,我國將無數夢想變為現實。據統計,僅“十一五”期間,我國就組織實施了70個高技術產業化專項、3000多項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總投資超過4400億元,這些專項促進了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重大技術突破和產業化、規模化應用。而在這些重大專項中,“中國創造”閃耀其中,并融入了大量專利,增加了高新技術的應用,提升了相關產業的競爭力。
重大工程集智攻堅
時間倒撥回去年的9月底,我國首個空間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在酒泉發射成功。當時消息傳回四川省成都市可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可為公司)時,全體員工一片歡騰。“時隔近兩個月,我們自豪能為‘天宮一號’提供時間保障!”可為公司總經理王澤寬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仍難掩興奮。
可為公司提供的某型時統設備順利完成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保障任務,“在這個設備上,我們采用的都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技術。”從2007年成立至今,可為公司的專利產品不斷推陳出新,2011年提交了40余件國內外專利申請,專利裝備為“天宮一號”提供了精確的時間保障。在這個過程中,可為公司制定了《新產品研發工作管理規定》等與知識產權有關的規定,推出了科研項目獎、項目經費獎、項目建議獎、成果轉讓轉化獎、專利獎等系列激勵措施,有力地推動了公司知識產權工作的開展。
不只是可為公司,截至目前為止,我國1100多件新型材料專利中有80%是在空間技術的基礎上自主研發的,已有近2000件空間技術專利應用于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包括衛星通訊導航、氣象預報、防災減災等方面。
在高速鐵路專項工程中,我國用罕見的“中國速度”完成了CRH380A新一代中國高速列車十大系統的自主創新,并對相關自主知識產權進行了依法保護。國內眾多科研單位與企業在高鐵的軌道材料、線路鋪設、通信信號、電氣設施等相關技術上全面取得突破,催生了大量專利,為中國高鐵的知識產權之路奠定了堅實的“路基”。
上述兩個專項僅僅是一個縮影,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國不少重大專項中都融入了知識產權的身影。實施重大專項是我國著眼長遠發展,推動自主創新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我國新時期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
管理規定促進融合
為了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進一步落實知識產權戰略,充分運用知識產權制度提高科技創新層次,保護科技創新成果,促進知識產權轉移和運用,為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提供知識產權保障,經深入研究并廣泛征求意見,國家知識產權局等四部門還在2010年聯合制定印發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知識產權管理暫行規定》(下稱《規定》),把法律和政策規定的制度和措施落實到專項管理中,包括知識產權管理職責、重大專項實施過程中的知識產權管理、知識產權的歸屬和保護、知識產權的轉移和運用等內容。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印發的《規定》還明確了綜合管理部門、各專項領導小組和牽頭組織單位、總體組、項目(課題)責任單位及其法定代表人、項目(課題)負責人的知識產權管理義務。對專項制定五年計劃和申報指南、項目申報、立項評審、合同簽署、過程管理、驗收等環節的知識產權工作均提出了明確要求。
有關專家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為了推進貫徹落實《規定》,國家知識產權局等部門還組織舉辦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知識產權管理工作交流培訓班。通過這種交流培訓,不僅更加深入的了解了重大專項知識產權管理的形勢和任務,而且對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對做好知識產權管理工作幫助很大。”
正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所說:“伴隨著高技術產業化重大專項的實施,涌現出一批高速成長的行業龍頭企業,形成了以上海、北京、深圳、長株潭、西安等若干國家綜合性高技術產業基地和以青島、德州、成都、東莞等為代表的專業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擁有了一批重大核心技術專利,為實現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知識產權報 記者 李群)
12-10-12
——桂林市持衡專利商標事務所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