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如何在美維護知識產權
2012-9-7 9:39:00 來源:國際商報
知識產權保護在中國的實踐至今已進行了約30年,然而,較之美國200年的知識產權保護歷史,中國還處于蹣跚學步的階段。由此,增進對外知識產權交流,及時了解國際知識產權趨勢,為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提供更好的服務,是中國政府、學術機構和企業需要努力的方向。
知識產權保護正越來越引起中國政府和企業的重視。日前,2012年度中美法律交流研討會在貴陽市舉辦,各方人士就中美兩國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及實踐進行了交流和探討,并就中國企業如何在美維權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中國出口企業的隱憂
“2010年,我們在美國市場發現有泰國同類產品侵犯本公司商標權的現象。”貴陽南明老干媽風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李鑫回憶道,“當時給侵權企業發過律師函,對方在當地停銷了一段時間,更換了產品商標,但之后又轉戰紐約、芝加哥等地繼續銷售。”“老干媽”作為中國著名品牌,其商標不僅在國內屢被盜用,現在隨著對國際市場的開拓,在海外遭受商標侵權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在本次中美法律交流研討會上,李鑫副總經理代表“老干媽”向前來作演講交流的美國律師提出了疑問:中國企業該如何在美國維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在美國,任何公司要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都要經過申請專利、注冊商標、注冊版權等規定動作,這樣可使公司具有能力維護知識產權。”美國商務部專利與商標局政策與對外事務處律師喬爾·布蘭克解答。他還指出,在公司發現另有企業進入美國實行侵權行為時,要利用海關等相關機構或授權當地經銷商來代理維權事宜,向法院提起知識產權民事訴訟,同時還要通過當地經銷商來告知客戶,使其知情。
對于侵權的后果,喬爾·布蘭克進一步指出,若侵權達到一定程度,則構成刑事犯罪,美國聯邦和各州執法部門會合作調查,作出裁決。同時,在美國還設有全國知識產權保護協調中心,該中心設有多個聯絡官,可進行侵權分析、調查和起訴。
霍金路偉律師事務所律師林國華建議,除了遭受侵權時進行必要的維權以外,中國企業還應未雨綢繆,制定戰略、作出預算來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產權并進行保護。
中企頻遭“337調查”
中國經濟在高速發展,“走出去”的中國企業越來越多,這就加大了因知識產權問題造成損失的概率。
來自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企業遭受“337調查”案件16起,其中9成以上涉及專利。至此,我國已經連續10年成為遭遇美國“337調查”案件數量最多的國家。
有業內人士指出,這一方面與近年來中國企業向美國出口產品由生活必需品逐漸轉向高新技術產品,美國企業為維護自身的市場優勢地位而頻繁啟動“337調查”這類非關稅貿易壁壘有關;另一方面也與中國企業對知識產權保護尚缺乏清晰的認識,保護知識產權的應訴能力偏低密切相關。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崇泉指出,美國在知識產權保護上長達200年的歷史值得中國了解和借鑒。他進一步指出,雖然目前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上只走了約30年,但中國政府對此高度重視,2010年10月開展了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基礎。
保護創新原動力
“知識產權密集型行業為美國經濟的發展貢獻了較大力量,美國在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制定與實踐中的經驗和問題值得中美雙方共同交流與探討。”崇泉表示,知識產權保護的全球化特征日益增強,中美兩國加強合作是必然需要,有助于推動全球知識產權保護進程。
美國商務部專利與商標局政策與對外事務處專利律師吉提斯里·蘇卡品達表示,知識產權對于美國經濟的作用是巨大的,知識產權密集型行業創造了4000萬個工作崗位,其收入占到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34.8%,這一行業的薪酬高出平均薪酬42%,其出口額占到美國總出口額的60.7%。“創新加上知識產權保護才等于競爭力。”美國商務部法律總顧問卡梅隆·克里提出。他還指出,中美兩國于2011年簽署了知識產權協議,兩國要繼續加強保護知識產權的國際合作,建立伙伴關系,在互利、互尊的基礎上不斷加強經濟聯系。
喬爾·布蘭克指出,一旦“保護”這一環節遭到破壞,就會使發明者失去信心,他的勞動成果得不到保護,創新就會因失去動力和安全感而停滯,而這一環節的中斷會導致整個經濟的良性循環被打破。
貴州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臧興東則認為,《美國發明法案》等相關專利法案的制定與實施對于美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有一定效用,但是成本過于高昂,大型企業每起訴訟的費用動輒200萬~450萬美元。“有人甚至將專利制度視為彩票,長期拖延申請時間以獲取暴利,同時也會滋生大量的劣質專利。”臧興東表示。他同時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于1984年頒布實施,至今已修訂過3次,且距第4次修訂不遠。《美國發明法案》在對專利權擁有者的確定及對申請專利企業規模的重新核定與給予優惠政策方面的創新和實踐值得中國學習。
——桂林市持衡專利商標事務所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