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萬號:歷史定格在這一瞬間
這是一張普通的發明專利證書,同樣的格式、同樣的底色;這又是一張特殊的發明專利證書,因為它承載了我國專利事業20余年的重量,它是我國授權的第100萬號發明專利。7月16日,當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向第100萬號發明專利權利人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的代表頒發專利證書時,歷史的鏡頭在這一瞬間定格。“我們不應忘記這整整100萬件發明專利是千百萬發明人智慧和辛勤汗水的結晶。在此,對他們為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發展做出的貢獻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田力普由衷地說。
在往昔的記憶中尋覓,我們依然清楚地記得1986年1月10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前身——中國專利局將第1號中國發明專利證書頒發給了當時的航天二院207所,那件名為“可變光學濾波實時假彩色顯示裝置”的技術后來應用于航天領域。而今,我國在航天領域已經取得了載人飛船和空間實驗室成功交會對接的偉大成就,航天領域的發明專利授權量也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而與之相伴,我國知識產權事業也在這短短的20余年間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感嘆歲月的流逝,田力普不禁回憶起了這20余年來的變遷。“從頒出第1號發明專利證書到第1萬號發明專利證書,我國用了6個年頭;從第1萬號到第10萬號,我國又用了整整12年的時間;而從第10萬號到第100萬號,我國僅用了9年的時間。”田力普不無感慨地表示,近年來,在發明專利數量和質量逐年提高的同時,發明專利在助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中的作用也日益凸顯,發明專利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道路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
當歷史鏡頭定格在第100萬號的瞬間,年輕的專利發明人肖伯祥臉上還帶有一絲羞澀。對于一名工作僅3年的“80后”科研人員來說,提交了3件發明專利申請,可謂是交出了一份靚麗的成績單。但對于第100萬號發明專利,肖伯祥卻有著自己獨道的見解:“20多年前,第1號發明專利的誕生是值得我們銘記的永恒經典,今天,這第100萬號發明專利證書的頒發,則意味著專利意識早已深入國人的心中了。”
當歷史鏡頭定格在第100萬號的瞬間,參與了這件專利申請審查工作的唐田田正在品嘗著初為人母的喜悅和幸福。從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立項研發虛擬玉米植株的技術,到相關申請順利通過初步審查,再到專利局電學發明審查部審查員唐田田對該申請進行實質審查,無數個歷史的巧合將肖伯祥和唐田田聯系在了一起。
“這位就是負責對你的專利申請進行實質審查的專利審查員唐田田。”一句簡單的介紹,讓肖伯祥和唐田田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雖然此前兩人因專利申請的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的相關內容修改進行了數次聯系,但完全是通過代理人或郵件的形式,“雖從未謀面,但彼此之間卻非常熟悉,我們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幽默的話語引來現場人員會心的微笑。
正是因為有了科研人員、企事業單位專利管理人員、專利代理人和專利審查員等不同崗位不同群體的通力合作,才有了歷史鏡頭定格在第100萬號發明專利的瞬間。誠如田力普所言,回顧歷史,我國的知識產權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迅速,成就輝煌;展望未來,我國的知識產權事業任重道遠,前程光明。隨著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全面實施,知識產權必將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知識產權報 記者 崔靜思)
12-07-19
——桂林市持衡專利商標事務所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