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軟件盜版率持續下降
近日,互聯網實驗室對外發布《2011年中國軟件盜版率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在全球和亞太地區軟件盜版率都呈上升趨勢的背景下,中國軟件數量盜版率持續下降,單機正版軟件安裝數量明顯上升,取得這一成績實屬不易。
欣慰之余,新的問題也產生了。云計算技術的出現,打破了軟件的生產方式和使用方式,在給用戶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給正版軟件保護增加了難度。如何在更加開放的環境中,有效阻止和切斷盜版軟件的傳播渠道成為業內需要思考的問題。
軟件盜版率持續下降
日前,由國家知識產權局委托互聯網實驗室共同承擔的“2011年度中國軟件盜版率調查”課題正式對外發布研究結果。結果顯示,按全部安裝計算機軟件計算,2011年數量盜版率為11.8%,比2010年略有下降。按應付費軟件計算,數量盜版率由2010年的41%下降至38%。各類軟件的數量盜版率均保持不同程度的下降趨勢。其中,信息安全類軟件的數量盜版率降幅最大,由2010年的45%下降為39%。辦公軟件數量盜版率降幅次之,由2010年的59%下降為55%。操作系統的數量盜版率降幅最小,由2010年的25%下降為24%。辦公軟件盜版率最高,為55%。
據互聯網實驗室特約研究員王衛華博士介紹,與2010年相比,2011年正版軟件的安裝數量明顯上升,增長近20%。2011年,免費軟件的安裝率大概是70%,與2010年相比略有下降,應付費軟件的比例略有上升,說明用戶對商業軟件的依賴度有所提高。
不久前,商業軟件聯盟發布的《2011年全球個人電腦套裝軟件盜版研究》報告指出,自2003年至今,盡管亞太地區個人電腦套裝軟件盜版率上升了7個百分點,中國卻下降了15%,達到77%。商業軟件聯盟承認,中國個人電腦軟件盜版率持續下降與中國近年來一系列推進軟件正版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密不可分。
“從盜版軟件的價值構成看,盜版行為出現了結構性變化,有傾向于使用量較大、價格較高的通用應用軟件的趨勢。以辦公軟件為例,其盜版數量在被安裝的盜版軟件中的比重有所增加,由2010年的29%上升至33%。這種結構變化也受到相關軟件提價政策的影響,以微軟的office軟件為例,2010版office各種版本的價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王衛華表示,我國網民數量的增加和結構變化,必然帶來軟件用戶數量和結構的變化,給打擊軟件盜版增加難度。
國產軟件競爭力提升
盜版率的下降,提升了軟件行業信心。在王衛華看來,這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結果。
首先,中國軟件正版化的長效機制已初步形成。截至2012年5月23日,上海、北京、浙江等11個省區市已經完成省級政府機關的正版化檢查整改任務。中央和地方采購正版軟件的資金已達到12.27億元,共采購軟件154.13萬套。另有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2月,中央企業總部涉及所屬二三級企業、大型銀行機構和保險企業基本實現正版化,完成軟件正版化工作的企業達到1.5256萬家。
其次,國家近年來對網絡侵權盜版的強有力打擊也是遏制盜版的重要原因。據國家版權局版權管理司巡視員翟麗鳳介紹,在2010年至2011年“劍網行動”期間,各地共立案查處包括軟件侵權在內的網絡侵權案件1148起,對466起案件依法做出行政處罰,將36起案件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此外,國產軟件憑借高性價比等優勢受到市場青睞,使用國產正版軟件的群體越來越大。以金山WPS辦公軟件為例,在去年部委及地方各級政府整體采購量中占據了57%,在辦公軟件領域排名第一;金山WPS辦公軟件在電力、鋼鐵、金融、能源等國家重點和骨干行業中的市場份額遠超國內外同類產品。
另外,蘋果、安卓等開源平臺出現后,使用盜版軟件的趨勢有所緩和。“開源軟件實際是指開放源代碼,了解源代碼以后便于改進和運用。不過,開放源代碼不等于軟件的版權可以隨意使用,我們也要從版權保護的角度對開源軟件給予重視。”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律與知識產權系主任李順德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
云計算帶來新挑戰
軟件行業的發展與互聯網技術息息相關,且如今正面臨互聯網化和免費化趨勢。云計算技術的出現,將互聯網應用發展提升到了更高級階段,新環境里,軟件產業將發生怎樣變革,是否會出現新盜版形式成為行業關注的話題。
在互聯網實驗室首席執行官高紅冰看來,云平臺搭建后,軟件的使用方式產生了變化,用戶只需要在線調用云端軟件就可以安裝,不再需要硬盤上有形的復制。這些變化帶來了軟件產業結構的調整,對軟件盜版率的問題影響非常深遠。“云計算的出現是否會對軟件保護構成挑戰的關鍵在于,平臺運營服務商對盜版軟件監管措施是否到位以及對應用開發商自身版權意識的考驗。”高紅冰說到。
云平臺上,用戶每天有近萬種免費軟件可供選擇,大量免費資源為盜版軟件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性,誰該為這些盜版軟件的監管負責?“現在爭論很多的是加大平臺運營商的責任,讓他們監管用戶的盜版行為。但根據現行法律,平臺運營商無權干預應用服務商的責任。在發生侵權行為時,有些責任的界定變得非常模糊。”高紅冰表示。
雖然云計算技術對軟件盜版行為的影響程度沒有量化,但業界對其給軟件保護帶來的挑戰和沖擊已成為共識。“打擊軟件盜版僅需要依靠技術措施還不夠,版權保護是一項長期工作,需要公眾具有較高的版權意識和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以及相適應的法律保護體系作為保障。”一位沒有透露姓名的軟件企業法律工作人員對本報記者表示。(知識產權報 記者 王康 實習記者 馮飛)
12-06-04
——桂林市持衡專利商標事務所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