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發明遲遲未“嫁”有原因 有關部門正積極應對
2012-5-28 16:12:00 來源:廣西新聞網 作者:黃婧
殘疾人臧乘譽花了18年的光陰在一粒小小的花生上,只為發明研制出花生的食品加工新技術。當他將創意申請專利并獲國家批準后,卻一直難以將專利技術投產獲利。
在廣西,類似老臧的例子不少。許多創意十足的“草根專利”,沒有轉化成商品造福人類,而是躺在紙上睡大覺。草根發明者為何遲遲未“嫁”?草根專利究竟該如何進行市場化?相關部門、經濟專家進行了一場探討。
【原因】關起門來搞發明
“這已經不是第一個案例。”5月23日,記者將臧乘譽的煩惱反映給中國(廣西)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中心的負責人表示這種現象普遍存在。“個人發明不像企業發明,它沒有強大的資金鏈和運作平臺,所以要找到好‘婆家’會困難些”。
中國(廣西)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知識產權服務部副主任梁劍告訴記者,發明創造與市場脫節是草根發明難獲利的主要原因。梁劍說,一些草根發明家,喜歡關起門來搞研究。他們過多地考慮自己的想法,而忽略了當前的市場需求。也許發明的專利夠創意夠實用,卻不符合企業的需要,市場潛力不大。
此外,部分企業不敢投資也是草根發明難獲利的原因之一。梁劍說,有些企業的投資觀念較為保守,對草根發明的專利存在模糊認識,認為賺不了錢,更怕擔風險。“曾有人發明了一種固態酒精,當時他向廣西好多家企業推薦自己的專利產品,但沒有一家看上。后來他的專利被外省一家企業看中并投產了,本地的企業才后悔莫及”。
【指點】學會尋找經紀人
好不容易將創意變成了專利,卻無法為自己帶來“利益之油”,這叫草根發明家如何是好?“像老臧這種情況,應該學會尋找經紀人。”梁劍說,一個好發明誕生,不僅需要好創意,還需要好推廣。當自己的發明獲得專利授權后,需要找一些專家來幫忙評估提建議,切不可自己盲目盲從地一意孤行。據梁劍介紹,目前在廣西有兩種方式免費推廣發明專利。一種是通過廣西專利技術展示交易網,將自己的專利展示出來,這是一種網絡的推廣;另一種方式是委托桂林高新技術產權交易所進行科技成果對接與交易,這是一種實地推廣。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參加每年的專利集市。”梁劍說,每一年自治區政府、科技廳、專利局等部門都會舉行一場展示會幫助發明人和企業“做媒”。“也可以和企業合作,不賣自己的專利,而是將專利當做股份入股。”梁劍說,以專利入股的形式可以緩解發明人的財政危機,也可以讓企業嘗試并了解該專利。
【建議】癡迷發明須有度
“我認為,搞發明創造也要有度,不能把專利技術攥在手里不放。”廣西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姚華說,一些草根發明家對發明十分執著,往往對專利價值估計過高,當發明成本遠遠大于它所創造的價值時,成果轉化就喪失可操作性。
姚華說,一件發明專利的誕生,就是為了投放到市場,進入社會,造福人類。如果抱著達不到要求就不賣的想法,專利投產不出去,自己也無法獲得收益。而如今的科學技術更新換代飛快,如果不早些將專利技術投入市場,未來就會被新的技術成果趕超。
姚華建議,發明者應對自己的專利有一個正確的評估,切忌心浮氣躁。發明者還應樹立風險投資意識。“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會有一定的風險;并不是每一個專利都能實現價值,發明者要有風險意識”。
【期待】專利發明“一條龍”
從一個好點子到成熟的商品,除了需要發明者自身的努力和企業的賞識,還需要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引導。在今年2月份召開的全區發明創造大會上,自治區出臺了《廣西發明專利倍增計劃》,并在《廣西專利保護條例》和《廣西科學技術進步條例》的修訂中,突出對發明創造的激勵與扶持。自治區還制定《〈廣西壯族自治區專利申請資助和獎勵暫行辦法〉的補充規定》,對發明專利年費給予部分資助。
而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今后專利發明有望實現“一條龍”服務。目前有關部門正在積極發展專利代理機構,培養一支專業性強的專利代理隊伍,為發明者提供專利挖掘、申請、轉讓、轉化、維權、預警、戰略研究等“一條龍”服務。
——桂林市持衡專利商標事務所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