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多中藥被外企搶先申專利 專家呼吁加強保護
日前,在由中國中藥協會組織舉辦的“珍稀藥用動物資源保護利用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中醫藥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野生物種是珍貴的自然資源,中醫藥使用動物入藥,成就了一批傳統、經典、特效的中成藥。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物種棲息地的喪失和破壞,使得整個地球動物物種瀕危狀況日益嚴重,部分物種如老虎、犀牛已經禁止貿易,麝香、羚羊角、穿山甲、黑熊、蛇類等物種也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野外資源減少、枯竭,使得我們一些傳統經典、特效的國寶級中成藥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日益喪失。專家們強烈呼吁社會各界支持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珍稀藥用動物資源,以保障中醫藥產業作為民族精粹的健康發展、世代傳承。
保護珍稀藥用動物就是保護國家戰略資源
據業內專家介紹,中藥主要由植物藥、菌物藥、動物藥、礦物藥4部分組成,動物藥是中醫藥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北京中醫藥大學高學敏教授在研討會上明確指出:“動物藥與植物藥、礦物藥、菌物藥相比,活性成份作用強,療效更顯著,毒副作用更低。比如熊膽為原料的藥物應用中,有一種藥物可以廣泛用于癌癥病人治療,在增強癌癥病人免疫力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天然熊膽在醫療上有無可取代的作用”。“還比如:麝香,在中醫使用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主要涉及中風、昏迷、腦血管疾病的治療,對于由熱病引起的神智昏迷和休克,麝香發揮了很好的治療作用”。
據中國中醫科學院資深研究員周超凡介紹:“中醫藥中的動物藥近幾年已經大幅度萎縮,只留下了麝香、牛黃、熊膽等藥性十分確定的幾種動物藥。天然動物藥所占比率越來越少,大多數被人工合成藥物替代。”
同時,我國中醫藥產業的發展目前還面臨著另一種挑戰:外國藥企或利益集團長期以各種非正當競爭手段打擊中藥產業,致使中醫動物藥被掛上“非人道”標簽并使中醫療效備受質疑。
保護和支持藥用動物資源的產業化發展、提升行業國際競爭力及反壟斷能力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高學敏教授建議,應當從國家戰略資源角度出發,保護中醫藥文化及珍稀藥用動物資源產業化發展。在實現傳統中醫藥國際化發展的同時,我國也需要通過規范產業化發展的形式,確保珍稀藥用動物及植物資源的可持續,這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珍稀野生動物或植物的生存。
超萬項“洋中藥”獲專利
業內專家介紹,在中國,動物藥中有梅花鹿、黑熊、烏雞、白花蛇等已進入規范化、規模化生產,但目前只有美洲大蠊通過了國家GAP(國家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認證。而我國已有900多種中藥被國外企業搶先申請了專利。我國在國外申請中藥專利有3000多項,而外國在我國申請的中藥專利卻高達1萬多項,“洋中藥”專利占我國醫藥領域高新技術的80%以上。例如,韓國自1992年4月起陸續向韓國、中國、日本和美國等世界多國專利局申請了牛黃清心液、牛黃清心微型膠囊和牛黃清心丸新處方組合物等發明專利,以新劑型、新工藝專利搶占了同仁堂的國內外市場,僅牛黃清心液這一類藥品的年產值就達7000萬美元。另外,西方藥企化學合成的熊去氧膽酸膠囊在中國的年銷售額也超過2億美元。
據悉,目前全世界有160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運用中醫藥診療疾病,120多個國家170多家公司致力于中藥研發,同時,一些海外藥企利用知識產權管理方面的漏洞,借助技術和資金的優勢獲得中國中醫藥知識產權,并將“洋中藥”銷往國際及返銷中國,賺取巨大利潤。
究其原因,業內人士指出,在歐盟,中國中草藥療效沒有類似西方科學式的相關證明,長期只能作為“食字號”出口,包裝上僅寫有成分,而無功能性介紹,這是中國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的巨大損失。
制定合理措施加強保護力度
中國中藥協會執行副會長王瑛表示,為了保護和恢復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也為了保護好老祖宗傳承下來的國寶中藥,國家林業局和中醫藥局等相關部門做了大量的保護和恢復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工作。為解決資源問題,開展人工養殖、繁育,替代品研究等,同時又采取了很多積極的保護管理措施,使有限的資源得以合理均衡使用,按照華盛頓公約的有關要求,對敏感物種資源入藥進行原料庫存注冊、年度消耗總量控制、使用行政許可審批、標識管理等。
據王瑛介紹,中國中藥協會一直高度重視珍稀藥用瀕危物種,為此開展了大量的工作,2006年底成立了中藥材種植養殖專業委員會,旨在推動珍稀瀕危藥用資源人工養殖的規范化、標準化發展,從根本上解決資源瓶頸難題。同時,配合國家林業主管部門,宣講國家有關瀕危藥用資源的管理政策,促使有限資源均衡合理使用,使傳統中醫藥得以傳承。協會連續兩屆以觀察員身份參加華盛頓公約締約國大會,向國際闡明中醫藥對瀕危藥用資源保護利用的觀點,促進國際對中醫藥的正確認知,為中醫藥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協會還組織行業啟動了“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與中醫藥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為制定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利用的國家戰略提供參考和依據。戰略研究包括總體戰略和分物種戰略,希望為瀕危物種的保護和利用作出貢獻;為中醫藥界、企業、科研單位共搭建了產學研平臺,多渠道解決中醫藥發展對瀕危藥用資源的需求。
王瑛說,協會組織召開“珍稀瀕危藥用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研討會”,目的是維護國家利益、維護中醫藥的優秀傳統文化,發出行業的聲音,更好地使社會各界了解到珍稀瀕危藥用資源的保護利用現狀以及國家相關部門和中醫藥行業所開展的工作,澄清認識、消除誤解,動員全社會的力量理解支持和參與珍稀瀕危藥用資源的保護和中醫藥的傳承。(醫藥經濟報 作者 陳妍)
—桂林市持衡專利商標事務所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