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重視挖掘專利信息中的"富礦"
“開發利用專利信息 推動企業創新發展”系列報道⑤
——重視挖掘專利信息中的“富礦”
“一家企業,專利信息利用的能力和水平如何,你只要看這家企業接待你的人是企業老總,還是技術研發人員或者是專利管理人員,就能明白個大概。”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文獻部吳泉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此話意味深長:老總出面來談專利信息應用,重視的程度可見一斑,但是專利信息利用絕非企業老總所能勝任。換言之,我國企業雖然開始重視對專利信息的應用,但究竟如何應用,還存在諸多困惑。
近年來,我國企業的專利意識普遍提高,專利申請量也快速增長。但遺憾的是,我國不少企業只顧埋頭申請專利,疏于對專利信息的管理與利用,盡管擁有一些專利,還是同樣面臨著“吃官司”、錯失發展良機或者巨額研發投入血本無歸等令人痛心的情形。
企業到底應該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利用專利信息?企業又該如何利用專利信息呢?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現在不少企業在收到專利侵權的律師函后,才開始找律師,然后花上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去應訴。“有沒有專利侵權的可能,如果企業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利用專利信息,其實是可以提前判斷,從而避免訴訟的。”吳泉洲說。
“必須將專利信息應用貫穿于企業的日常工作中,使之成為企業管理的一部分。”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掘專利信息的價值,贏得發展先機。
世界上許多大公司,如愛普生、IBM、微軟等,都非常重視專利信息的利用,并且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專利信息管理體系。愛普生知識產權本部部長上柳雅譽介紹說,愛普生公司的知識產權體制是在總公司中設立知識產權本部,直接隸屬于總經理,在各事業部中設立相關負責知識產權工作的部門,同時建立起高效能的信息系統。“通過這樣一套體系,可以將所擁有的專利權和各事業部的活動緊密聯系起來,使專利起到應有的效用。”
那么,如何去建立企業的專利信息管理體系呢?吳泉洲歸納為三個方面,簡言之,就是組織架構、人員配備和管理制度,而這三個方面在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知識產權部副部長樊志勇看來,每一個方面都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樊志勇結合自身在華為多年的專利信息管理實踐,認為要建立一個有效的專利信息管理體系,必須做好以下基本工作。
首先是要“搭好架子”。搭好架子,顧名思義就是要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并明確各自的崗位職責。華為公司早在1995年就設立了知識產權部,在知識產權部下設立了專門的專利、科技情報等多個管理部門,并且制定了系統化、科學化的制度規范,對各機構的職能職責、工作規程等做出了明確規定,保證了工作的順暢進行。
其次是培養和配備專利人才。華為公司要求專職從事知識產權管理的人員,不僅要熟練掌握法律知識,而且要了解相關的技術背景,并定期對員工進行知識產權教育培養,組織知識產權工作人員參加專利局或其他機構組織的培訓;另外,還針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邀請專利審查員、專利代理人到公司作專題講座。
第三是建立健全各種管理制度。制定了《華為知識產權管理辦法》、《華為公司科研成果獎勵條例》、《專利創新鼓勵辦法》等,建立起了一整套專利信息管理制度和專利人才的激勵、考核、獎懲、教育培訓制度。
“有效的組織體系和高素質的人才保障是專利管理工作的基礎,但是專利信息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絕非是簡單成立一個部門或者照搬一些制度就可以做好的。”吳泉洲強調。要確保管理體系的有效運轉,需要企業從全體部門、所有員工自上而下、由里到外的積極參與和支持,需要企業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擬定不同的策略。
在實際工作中,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形,盡管企業專利信息管理體系建立起來了,但是與公司的經營管理和業務流程是“兩張皮”。“不能很好地掌握管理介入點,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樊志勇表示。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華為的做法是,知識產權部與技術開發部、流程管理處、安全管理部、總體技術辦公室等相關部門聯合成立領導小組,協調運作,加強知識產權管理人員與公司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以及各個部門的領導的業務聯系、信息溝通,并將知識資產管理納入公司的業務流程,使得整個知識產權工作滲透到研究、開發、生產、銷售、服務等全過程。
華為的實踐表明,專利信息管理體系只有融入公司業務流程,才能真正發揮其效能。而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吳泉洲認為最好由主管技術研發的副總或技術總監擔任知識產權部門領導,這樣可以更好地實現專利信息在各個環節的協調應用。
如何少做“無用功”
某企業研發一款產品,研發之前通過專利檢索,發現國內外還沒有此技術專利,于是決定立項研發。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研發出了產品,并且在國內市場上表現突出。當計劃開拓國外市場時,卻意外發現,該技術早在研發立項之前便在該國已申請了專利。
“漏檢”,對于專門從事專利信息檢索應用的人來說,是最傷腦筋的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文獻部知識產權圖書館副館長田春虎告訴記者:“影響專利信息檢索的因素,既與檢索人知識結構、檢索經驗和技巧有關,也與專利檢索系統和數據庫有關。”專利數據庫中的數據是否經過深度加工、能否滿足檢索需要,數據收集范圍及數據量是否達到檢索要求,專利檢索軟件設置的檢索界面、檢索入口及檢索功能是否符合檢索要求,都會影響檢索者能否從所使用的專利檢索系統中檢索到所需信息
現在,網絡上有許多免費專利數據信息,包括國內的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中國專利數據庫檢索系統、中外專利數據庫服務平臺以及歐洲、美國及日本的專利數據庫等。這一方面給企業提供了充分的專利信息資源,但是要在浩如煙海的數據信息中,全面、準確、快捷地找到所需的專利信息,并不那么容易。
田春虎解釋說,專利文獻具有術語多樣化、技術內容分層次公開、技術內容多角度公開的特點,有些申請人為了既保護自己的專利,又不讓別人明白自己的專利,從而被模仿,都在專利文獻上下足了功夫。一些國外的企業在中國申請專利的時候常常采用不同的中文公司名來迷惑大家。
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好專利信息,必須有一批技術人員懂得專利信息。”吳泉洲特別強調專利技術人員的重要性,他說,專利信息應用不能一蹴而就,不能立竿見影,好好培養自己的隊伍才最重要。他舉例說,比如檢索到兩件專利,這兩件專利的技術結構是一樣的,怎么回事?不懂技術的人可能看不出門道,因為這其中可能工藝不同,進而與工藝有關的設備也不同。“從技術出發,擴散開來,慢慢地你會發現新的天地”。
其實,解決專利信息檢索中基礎數據存在的問題,一是可以從市場上購買經過深加工的數據庫,二是也可以自建數據庫,“不管是購買還是自建,都是一筆不小的投入。這對大企業來說不成問題,但是對中小企業來說未必合適。”何況,專利信息的最終應用,還是離不開企業自己的技術研發人員。拿吳泉洲的話來說,“外購數據庫只是簡化工作,而不是代替。”
目前,各級知識產權局、協會舉辦了各種形式的專利信息檢索與應用的培訓班、研討會等。吳泉洲認為,不要僅僅是專利管理人員,企業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更要參加這樣的教育培訓。在吳泉洲看來,專利信息的檢索方法與技巧千差萬別,如果技術研發人員具備了很好的專利信息素養,就會在實踐中摸索出更好的技巧,從而更加全面、更加準確地檢索出所需要的專利信息。
技術創新的收獲
今年3月,新奧特發布了敦煌DX視覺效果合成系統,產品一經推出便受到了業內的廣泛關注。該產品歷時數年深度研發,集創作、剪輯、特效、合成于一身,是廣電行業具有里程碑式的產品。
然而,在研發之初,由于敦煌DX 產品是國內首創,研發人員對該產品在國內具有什么技術特色和功能還很茫然。新奧特(北京)視頻技術有限公司知識產權部經理竇鑫磊告訴記者:“特別是其中一個關鍵技術方案對于實現該產品的技術特點很重要,即幾個算法能否串在一起?對于這個技術問題大家一直不敢確定,在反復的討論,甚至多次的爭論中一直沒能形成定案。”
后來,通過專利文獻檢索,發現一家知名日資公司具有類似的技術方案。“正是這件專利文獻披露的內容證明了幾個算法是可以串起來的,研發人員因此豁然開朗,一鼓作氣,拿下了這個重要技術點,順利地進行了后續的開發。”竇鑫磊說。
面對一項需要研發的技術課題,通常需要了解國內外同類型技術研發方向和主要技術成果是什么?已有的專利或專利申請對公司產品研發有何影響和借鑒啟示?公司如何避開競爭對手設下的保護范圍?公司自主研發出的技術成果如何得到專利保護?所有這些需要在專利信息檢索應用中尋找答案。
田春虎坦言,像新奧特公司一樣,在研發過程中注重專利信息利用的情形現在逐漸增多,但在實際工作中,專利信息的應用還是偏重于專利申請和專利訴訟。譬如,企業戰略制定時,沒有將企業核心領域的專利信息檢索與分析作為戰略制定的重要依據,對核心技術的戰略布局、主要競爭對手的發展狀況等都沒有組織開展專利信息方面的研究;科研人員對技術進行調研時,更多依賴書籍、期刊、現場調研等方式,而沒有去檢索專利信息。
“專利信息利用,不能只是專利人員的事,也不能只是某個環節的事。專利信息的檢索和利用貫穿了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吳泉洲說。
在研發立項之前,通過對專利文獻的檢索,了解現有技術狀況和發展趨勢,確定攻關重點,選準研發項目、避免重復研究和低水平開發;在研發過程中,檢索專利文獻,了解最新技術成果,及時避開已有專利的技術陷阱;專利申請之前,進行專利信息檢索,確定所申請的產品技術是否具有專利性和保護范圍的準確度,減少申請風險,提高申請質量;產品上市前,特別是推向海外市場時,對產品的主題進行專利信息檢索,確定該產品是否存在專利風險,以便提前采取措施有效規避侵權;在引進技術前,通過對相同技術主題的檢索,充分了解該技術現狀和專利權的可靠程度,確定是否需要引進,引進哪種技術及誰的技術等。
毫無疑問,專利信息的應用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知己知彼、克敵制勝的法寶。但吳泉洲也坦言,要將專利信息的檢索和利用貫穿到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經濟日報)
—桂林市持衡專利商標事務所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