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針對我國北方部分省區持續干旱和南方部分省區嚴重雨雪冰凍災害,給農牧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的狀況,農業部、科技部均啟動應急救災響應預案,派遣專家深入一線,推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相關技術,為抗旱防凍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撐。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有關專家介紹,目前已有多名農業減災、玉米栽培、節水農業、水稻栽培、農業氣象等領域專家已分赴受災地區,推廣抗冰雪抗旱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作為當地應對和補救措施。有關部門利用自主知識產權的衛星遙感監測系統,結合地面人工觀測、作物模擬模式和航空遙感等多元信息,加強災情動態跟蹤和分析研判,為抗災提供技術支撐;農業科技部門已在全國30多家主要育種單位推廣“863”課題“優質高產多抗專用小麥分子與細胞品種創制”的成果,該項目已提交中國專利申請32件,其中獲權18件。成果之一的農作物新品種“中麥175”實現了高產、優質、多抗與廣適性的良好結合,已通過農業部的新品種審定,2010年夏收2200萬畝,已成為北部冬麥區的主栽品種;在培育技術上,獲得中國發明專利權的永業生命素因抗旱免凍效果明顯,并針對糧食、棉花、水稻、蔬菜等品種研發了適合各種農作物、經濟作物等品種的藥劑,近年來已在內蒙古、河北、新疆、山東等十幾個農作物生產大省推廣,增產10%以上,提高了農作物抗災能力。
據農業部最新統計,在推廣知識產權技術抗旱等因素的作用下,河南、山東等8個夏糧主產省份冬小麥受旱和重旱面積分別比旱情最重的1月份減少1610萬畝和730萬畝。農業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當前正值春季田間管理關鍵時期,旱區各級農業部門要迅速落實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出臺的進一步促進農業生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強化知識產權技術指導與服務,大力推進科學抗旱,努力減輕自然災害影響。(知識產權報 記者 趙建國)